Google学者版 ---是朋友还是敌人?
引言
图书馆人对Google可谓爱恨交织,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终端用户噼里啪啦地在Google中敲入一两个单词,检索结果就扑面而来,检索者也立刻成为专家学者。在许多网民的眼里,Google可以检索任何主题,就像一个什么都可以买到的超级商场。虽然常有图书馆员和信息从业人员指出,Google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可能成为特定领域里最好的信息资源,但是,许多人还是把它当成知识的源泉。2006年6月,Google的草稿词条收进了《牛津英语词典》,标志着Google这个不同凡响的名字,确实成为网络检索的同义词,你现在可以正式地说,我正在“勾勾”一些资料。
2004年11月,Google推出一项Beta版新服务,即Google学者版,又名Google学术搜索。在此之前,学者们需要的专深学术信息,一直是由图书馆来提供的,图书馆通过精心挑选和有序管理,呈现给学者各种各样特定主题的文献资源。现在,Google学者版也把目光瞄准了整个学术界,从本科生到研究人员,都成了它的服务对象。Google学者版的目标是网罗大批量的内容提供者,覆盖大范围的学科,并提供一个统一的检索界面,让终端用户能够“在许多学科和众多信息源中实现跨库检索,这些信息源包括学术出版社、专业协会、预印本文库、大学和其它学术机构,文献则包括同行评审论文、学位论文、图书、文摘和文章”。而且,Google学者版的服务是免费的。
Google公司在它的使命陈述中这样说:“组织全人类的信息,提供无远弗届的访问和利用”,根据这样的陈述,有理由认为,Google从本质上是在挑战图书馆的社会职能。2004年,“Google图书检索”项目也启动了,这是一个图书数字化的项目,通过Google的另一个检索系统来提供访问。虽然一些图书馆参与了Google的这个项目,但是,其它一些图书馆则谨慎观望,看它究竟走向何方。相似的道理,Google学者版对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也具有挑战意义。如果Google学者版变成了查询和传递学术文献的中心,人们不仅要问,它是对图书馆构成了直接的威胁?还是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与这个大公司合作的机会?要知道,Google为了向终端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不断采用新技术进行变革,在此领域,它堪称全世界的领头羊。
迄今为止,虽然北美的大学图书馆与Google学者版有较多合作,但是,英国的图书馆界也注意到,有学术研究兴趣的终端用户,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级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在使用Google学者版。因此,从文献传递服务的角度来研究Google学者版,似乎适逢其时。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打算对Google学者版的服务进行评述,并从实践和大背景两个方面,对当前争论的焦点作简要总结。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我将探讨英国图书馆界与Google学者版合作的情况,并简要分析英国图书馆员们对Google学者版优缺点的认识,也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研究的。第二部分将发表在本刊物的后续一期上。
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看,Google的目标是发现与传递学术文献,那么,Google学者版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1.�0�2检索功能;
2.�0�2访问“最正宗的版本”;
3.�0�2与图书馆现有服务和技术的集成。
检索功能
对终端用户来说,从界面的外观到使用的感觉,Google学者版和Google基本检索如出一辙。Google学者版浏览方便、使用简单、显示检索结果的速度很快、还有一个极具Google风格的高级检索选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了。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让用户完成联邦检索,这个理念对终端用户颇具吸引力,因为使用和理解起来都比较简单。对于文章来说,还有一个引文追踪功能,它能显示该篇文章被其它的什么文章引用过,这个小功能对于从事研究的人来说大有裨益。至于检索结果的排序,Google学者版声称“最相关的结果总会显示在第一页上”。话说到现在,说的都是它的优点:简单直观的界面、一个输入框、用户熟悉的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选项、还有吸引人的附助功能。
然而,Google学者版的检索功能并非没有缺点。主要的问题是检索结果不够精确,不能完整地显示网页的名称。另外,虽然Google学者版确实能检索到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资源(例如,Ingenta、Crossref、OCLC WorldCat),但其它的检索结果则是在开放的Web上爬行而采集到的,这就意味着,终端用户不可能在他的研究领域里访问到最好的资源,同时,大量来自开放Web上的可疑信息会将终端用户包围。比起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期刊出版社和集成商提供的学术资源来说,Google学者版的查全率也不尽如人意。检索结果的呈现方式也招来了许多批评,虽然Google学者版声称,最相关的结果出现在第一个页面上,但有许多过时的和不相关的资料却排在较为相关的出版物前面。此类例子很多,这是Google 学者版使用的排序算法造成的结果。显而易见,可疑的命中结果再加上诸如此类的缺陷,这项服务的可靠性就大打折扣。当这些可疑的命中结果,在一个标着“学者”字样的界面上堂而皇之地出现时,这会对终端用户产生严重的误导,即使这些用户知道Google检索的局限性。
访问“最正宗的版本”
为读者提供“最正宗的版本”(The Appropriate copy),是文献传递服务的信条。Google学者版也在向此靠拢,为解决这个问题,Google学者版包含了本地图书馆实体资源的馆藏信息,并提供了本地图书馆为读者订购的在线全文文章的链接。从理论上讲,图书馆可以鼓励终端用户在Google学者版中检索,之后保证让读者信手获得最正宗的版本(要么是书架上的纸质文献,也么是图书馆订购的在线全文)。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完美。图书馆要向读者指明本地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就必须把自己的馆藏信息装入OCLC的WorldCat数据库中,做到了这一点,在Google学者版中检索到的所有图书条目,可在旁边看到一个WorldCat的链接点,点击这个链接点进入到WorldCat中,就能看到拥有这本书的本地图书馆列表。市场上的许多门户网站已经实现了在检索结果旁边直接看到本地的馆藏信息,而Google学者版要实现这个功能还需要许多步骤,因此它并不快捷。同样,访问图书馆订购的在线全文也需要很多步骤。Google学者版还需要图书馆安装一个“链接解析器”,这种“链接解析器”对校园网内部的用户倒能充分发挥作用,但对于校园网外部的用户就不行了,在许多学术单位中,校园网外部的终端用户在使用电子资源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个问题上,Google学者版正在努力响应图书馆的需求,但是,这项工作仍然不成熟,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
Google学者版根本没有考虑馆际互借服务。终端用户既不能从图书馆获得纸质文献,又不能访问到电子版的全文时,绝大多数图书馆会想方设法,来找到这个文献源并将文献传递给终端用户。提示读者在线提交文献申请,走馆际互借这条道,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常见的办法。通常的是这样的,在本地图书馆没有收藏的文献旁边,链接一个在线的申请表格或者一个通告,还有终端用户如何提交申请的帮助信息。Google学者版本身没有提供申请表格的功能,也没有提供指向本地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的链接,相反,终端用户得到这样的提示,向能够获得这一文献的机构直接付款,这就和本地图书馆提供免费的或预交押金的馆际互借服务产生了直接的冲突。这是Google学者版的一个严重缺陷,从获得“最正宗版本”的角度看,Google学者版的服务是比较差的。
与图书馆现有服务与技术的集成
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已经有所提及。如何把图书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平稳而全面地集成在一起,Google学者版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思路。对图书馆来说,Google学者版带给终端用户的外观、感觉和公司标志,倒可能是资源集成的大绊脚石。在对Google学者版的批评声中,上述问题似乎被人们忽略了,但它是这场争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终端用户正在检索Google学者版,那么映入眼帘的是Google的公司标志。他们在Google的界面上检索,在Google的界面上处理检索结果,下载全文时,即使下载图书馆从内容提供商那里花钱购买的资源时,终端用户点击的也是Google风格的链接点,而不是用户自己喜欢的按钮。于是,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图书馆服务是Google学者版的附属品,而不是和它并列的另外一套服务体系。
对终端用户来说,由于Google学者版的界面非常熟悉、使用起来容易、检索速度快、也能检索到一些相关的东西,因此,他们很容易忽略了它的缺陷。美国图书馆界已经认识到,Google学者版在这一点上对图书馆构成了挑战。Google学者版肯定存在着缺陷,图书馆设计的检索系统比起Google学者版来,检索结果的学术水平更高、相关度和查全查准率会更好。但是,对于较为复杂、不太友好、使用起来有点困难的检索系统,终端用户常常是有抵触情绪的。
从实践层面看,Google学者版检索功能和企业标志所牵扯到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无论如何,它必须进一步改进,否则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资源。而理论层面上的问题,要说透还有一点难度,文献传递服务是以图书馆为基础的,Google学者版出现后,图书馆能否继续成为文献传递服务中心的节点,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图书馆对Google学者版的态度,可以分为两大阵营。第一阵营持积极态度,把它当作一个合作伙伴,和这个信息检索界的巨人一起工作,改造Google学者版以适应图书馆的需求。第二阵营坚持向终端用户提供本地图书馆的服务,并不断改进本地图书馆服务,对于Google学者版则并不看好。两个阵营都认为,图书馆在发现和传递学术资料方面,将继续扮演一个关键性的角色。而每个阵营的人又都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他们所选择的道路是通向未来的最具建设性的道路。
Google 公司把发展方向又描准了学术出版领域,由此带来的问题,两个阵营在实际行动和思想观念上都会持不同的态度。在文本的第二部分,我会继续关注这个问题。如果哪位读者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贡献出来,我很乐意将其经验与观点吸收进我的文章中。本文的后面有一个参考文献列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场争论,要比我文章中所说的内容详细得多,如果有人想进一步研究,这些参考文献可以作为线索。
译自:Stephanic Taylor. Google Scholar- Friend or Foe. Interlending & Document Supply, 2007, 35(1): 4-6
编译:强自力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