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服务模式
海南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服务模式
海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安邦建
在海南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下, 全省高校图书馆在完成自动化建设的基础上,1998年开始步入了网络化建设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计划用四年时间,建好全省高校图书馆服务网络,依托校园网和CERNET网, 在中国高教文献保障体系的框架下,初步建成我省高教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省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从整体上提高全省高教文献资源服务的保障能力。为了落实“全省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规划”,省教育厅坚持以科研为先导的原则,首先批准立项了“海南高校文献资源建设及资源共享网络方案的研究”课题,并作为重点项目,开始了对“海南省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开发应用研究”。1998年启动,2001年12月结题.该研究成果的应用,在全国首家成功地构建了省级高教文献保障体系,使全省高教文献资源保障建设由 “一校一馆自我保障”的传统模式,纳入了协作共建和联合保障的整体化发展轨道;同时,采取“书目数据库分布式、查询检索广播式”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互查互借、实物由馆员传递和各馆间师生全员享用的“一卡通用”、“通还通借”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全省高教文献资源不分彼此的共知共享服务,使全省高教文献信息服务能力从整体上有了较大的增强,对教学、科研需求的文献满足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该成果论文“海南省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服务模式”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年第四期上,2003年8月底通过了海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以朱强秘书长为主任的成果鉴定,鉴定意见认为,该成果“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在全国省级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开发应用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并且有借鉴、推广的意义和价值。”该项目获得海南省2003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馆际互借”的主要特点
1、馆际互借服务模式
2000年国内尚无省域网络环境下开展馆际互借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省教育厅组团考察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的作法和经验。针对海南省高校数量少、文献资源少、经费投入少的实际情况,结合本省在自动化网络化建设阶段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管理软件”和“协作共建”的成功经验,经反复调研比较后,确立了具有本省特色的“馆际互借”服务模式:即依托校园网和CERNET网,使用统一的图书馆管理软件,遵循统一的管理办法和协议,采取“数据库分布式,查询检索广播式”开展区域性横向网络共知共享与馆际互借服务。这种服务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各高校图书馆统一使用ILAS网络版应用软件;按照文献著录和机读目录格式的规范要求,各自建设和维护本馆的书目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开发并统一安装ILAS的馆际互借公共服务子系统;采用广播式查询“分布式数据库”的办法;全员师生发放统一的“通用借阅证”,读者或“通过网络申请借还,实物由图书馆传递”,或到任意图书馆现场借还文献等不同方式开展馆际互借服务。
2.“馆际互借”公共服务软件
网络环境下 “馆际互借”服务工作的开展,关键要有一个实用、方便、先进的应用软件。在CALIS管理中心朱强秘书长的指导和关心下,我省高校图工委与软件开发技术人员主动配合,采取由“使用方提要求,技术方做开发”的方式,协同开发“馆际互借”服务应用软件。该软件具备“通还通借” 的功能,是基于图书馆分散管理模式和书目数据、馆藏无法集中,无须建立集中式中心书目数据库,依赖各馆已建的ILAS中央书目数据库和网络,迅速建立起使各校师生读者共享文献资源的集中式专用管理系统,它通过登记制度,身份验证制度,实物传递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实现馆际互借管理。2000年11月朱强秘书长在给海南省高校图工委回函中对软件评价说:“如果软件实施上能够顺利实现,那么应当是一个先进实用的系统。” 该软件包括联机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文献协作采购等功能。联机检索功能,可以实现读者在任意一台终端机上,按照“本校—其它高校”的顺序从题名、责任者、分类号、主题词、ISBN、ISSN和索取号等不同途径,同时检索到分布在各馆的书目数据,阅读并选择所需资料,了解文献的馆藏地点和流通状态等信息。馆际互借的功能,既可实现当读者通过检索获知所需文献的馆藏地点、流通状态后,立即可以通过网络向所在馆提出馆际互借申请,待所需文献在限定的期限内传递到读者所在馆后,读者可直接到本馆办理借出手续,或要求图书馆将文献直接送到读者指定的地点;又可实现读者凭“通用借阅证”在省内任意高校图书馆直接享受借阅服务和在任何高校图书馆归还所借图书。总之,联机检索和馆际互借功能的实现,事实上在海南省高校馆之间已开始消除馆藏资源和读者的校际界限。
3.通用规则和通用借阅证
《海南省高教文献资源共享方案》和《海南省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规则》(以下简称《共享方案》和《互借规则》),是确立馆际互借服务模式和开展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等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核心文件,是各成员馆必须共同遵循的通用规则和技术操作规范。海南省教育厅于2001年2月以正式文件印发各校实施后,成为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共同遵守的政策性文件。《共享方案》中除明确了资源共享的主要内容外,还规定了资源共享各成员馆必备的条件:包括成员馆必须统一使用ILAS II2.0应用系统和馆际互借公共服务软件;必须建好校园网并与CERNET海南站联网;必须遵守馆际互借管理规则和履行应尽义务;必须成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小组,配备熟悉技术操作的专职馆际互借管理员和相关设备等。《互借规则》除对馆际互借的服务内容、组织、管理规则制订了详细且易操作的条款外,还有馆际互借操作流程和经费管理办法。关于通用借阅证的办理、使用和管理共有7条款项,凡是海南省高校科教人员和学生均有资格享受馆际互借服务,但必须由本人申请并由所在馆确认办证。各校通用借阅证的条码号由各馆代码+年代+4位顺序号组成。各馆代码统一按《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简介》一书所给出的代码。这样,从借阅证的条码号上就能区分读者所在学校和办证的年代。师生在办理统一印制的“海南省高校图书馆通用借阅证”时,还同时配发一份《互借规则》,做到人手一册。关于借阅权限,《互借规则》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规定了不同的馆际互借图书册数和借阅期限。关于馆际现场借阅,《互借规则》有5条款项明确了应遵守和注意的事项,规定不得委托他人代借,但他人可以代还图书。关于馆际网络互借,《互借规则》规定各馆馆际互借管理员收到网络互借申请后,应在当日即时向文献收藏馆发出借书信息,文献收藏馆收到互借信息后,须在两天内派人将外借文献送达申请馆,或以邮寄方式寄往申请馆。关于实体文献传递费用,采取读者与图书馆共同承担的办法解决,即申请网络借书一次,不论册数,只收取交通费2元,不足部分由图书馆承担。如果是通过邮局传递,读者也只承担单线的邮寄费。《互借规则》还分别对续借、预约借书、逾期还书及各种违规处罚等有明确的操作条款。为防止因网络故障而影响馆际互借的正常开展,《互借规则》还规定,凡出现网络故障时,则通过电话确认读者身份和借阅证,并手工临时办理借还书登记手续,不得因为网络故障而拒绝读者借还文献。
4.组织管理保障系统
为使参加共建共享的各高校成员馆通力协作和整体推进,建立职责明确的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尤为重要。该系统由馆际互借协调领导小组、馆际互借小组和系统管理技术人员队伍三支力量构成,具体组成及职责是: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成立由省高校图工委主任为组长、各馆馆长组成的馆际互借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各馆在开展馆际互借服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省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和省文献服务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成员馆组建相应的馆际互借小组,配备专职馆际互借管理员,具体实施馆际互借的全程服务工作;同时,为了保证馆际互借软件功能的实现,成立了由各馆系统管理员参加的技术队伍,具体负责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维护和人员培训工作。实践证明,由领导、协调、组织实施的行政管理系统与具体实施馆际互借服务的管理员组成的服务队伍和系统功能维护的技术队伍三结合组成的组织管理保障系统,成为馆际互借服务正常开展的有力保证。
二、“馆际互借”服务实施效益
自2001年5月海南省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馆际互借服务以来,应用效益明显,实现了全省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联机检索、联机借阅和 “一卡通用”的网络馆际借阅服务,全省高校师生利用文献不再分馆际,能方便快捷地就近得到所需的文献;图书馆接待读者不再分校际,各馆的文献资源互通有余,可以得到充分地利用,图书馆从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服务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化建设成果和投资效益在馆际互借服务中得到检验和扩大。馆际互借等资源共享服务,既是网络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网络化建设投资效益和网络化建设效果的检验。在海南省教育厅对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进行阶段性成果验收时,各校图书馆的建设指标均达到合格的标准。但是,在正式开展网络互查互借等资源共享服务时实际结果并不完全一样。尤其是各馆的三级网络建设和书目数据规范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突现出来。各馆针对在馆际互借服务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不仅使影响馆际互借工作正常开展的因素逐个消除,而且,反过来促进各馆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2.资源共享,互通有无。首先,各馆待利用的文献资源被重新开发利用。海南省高校图书馆原本资源匮乏,但根据这几年各馆的统计表明,馆藏文献利用率只占馆藏文献的25%左右,75%的馆藏文献仍无人利用或等待被利用。网络互查互借服务开展后,读者能方便快捷地检索查询各馆的文献信息,这就使待利用的文献被重新利用的机遇率增大,同时,资源缺藏馆的读者从其它馆获得所需文献的机遇率也同样增大。两个“增大”的结果是,多余资源就能被互相利用,缺藏馆的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也就容易得到满足。其次,各馆各具特色的文献资源实现了互补,据海南医学院图书馆2002年1月—12月馆际互借统计,该院师生向就近的海南师范学院和海南大学图书馆借入图书442册,代读者送还图书434册,互借图书均为该馆短缺的而恰是兄弟馆的专业藏书,如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管理、外语、计算机科学及文艺等书刊。其三,各校特殊读者和少数科教人员的特殊文献需求容易得到满足,海南大学一名副教授在撰写博士论文时,急需“生态生物化学”一书,结果通过联机检索发现海南医学院图书馆有馆藏,当其通过馆际互借获得此书后,高兴的连声说:“真没有想到”。
3. 馆际互借服务能让读者快捷方便地就近获得文献信息。网络互查互借服务克服了馆际界限和空间障碍,读者可以在校园内利用任意一台终端机、在任意时间内无需登录因特网,就可以直接快速地同时检索查询全省各校图书馆的有关信息,了解所需文献的馆藏地点和流通状态;读者在决定了所需要的文献时,可以方便地向所在馆发出借阅申请或预约需求,不出校门就可检索获知并借到任意高校馆的文献。其次,凭 “通用借阅证”可以到任意高校馆现场借阅图书,可以进书库任意浏览和选择所需文献,并办理外借手续,同时,读者还可以在任意馆归还图书,节约了读者路途奔波的时间。
4.网环境下的馆际互借服务的开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部门,读者必须到图书馆才能享受服务,馆员的服务一般不出馆。开展馆际互借服务以后,图书馆读者服务部门必须组建有专职馆员组成的馆际互借服务小组,走出图书馆为读者送书还书。这不仅是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根本改变,而且代表了图书馆改革的走向。同时,馆际互借服务的开展对各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开放时间,各馆网络资源必须全天24小时正常上网,各馆阅览时间和借还书时间均要根据需要增加和延长;馆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也在为各高校师生服务的检验中得到促进和提高。
5.馆员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成为现实,从事实上打破了文献资源利用的局限性。按《共享方案》和《互借规则》的规定,全省高校的师生对任何馆的文献资源都享有利用和服务的同等权利,各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只是馆藏地点的不同而已。这对馆员传统的“本位主义”观念无疑提出挑战,促使馆员必须树立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资源共享”新观念;同时,馆际互借服务的开展,帮助和促使馆员在文献资源建设上摒弃“自我发展自我保障”“小而全”的传统观念。目前,海南各高校图书馆在订购外文期刊、光盘数据库和昂贵的工具书时,攀比重购的现象很少出现。2004年3月底江苏省高校图工委读者工作委员会一行十人在考察了我省馆际互借的模式后认为,“资源共享面向全体读者,读者使用通用借书证既可以在本馆借还、阅览他馆的文献资源,又可以凭借通用借书证,到任意图书馆现场借还、阅览,完全打破了校际界线,做到了读者借阅和图书馆接待读者无校界,实现了全体读者的全方位资源共享”,这是“一个具有海南特色、方便实用、共享面广、共享程度高的新模式”。
二00四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