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2019年12月7日,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图书馆统计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图书馆管理转型发展组协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国际会议中心和信息管理学院A211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全国重点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各地的六十余位图书馆学界的专家学者、图书馆馆长及专业人员与会。会议分为开幕式、主题报告、专题研讨三个阶段。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纪要如下:

  • 开幕式

    研讨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教授主持。叶继元教授首先向大会介绍了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嘉宾中既有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图书馆的领导,亦有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的领导;亦有名校的学者,亦有各重点高校的图书馆馆长;亦有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图书馆统计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们,亦有南京图书馆领导及在宁高校图书馆馆长们和南京大学“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课题组老师们。对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馆长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吴俊教授、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陈建龙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霍瑞娟研究馆员、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章灿教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迎春教授先后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吴俊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南京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第一个南大”的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作举措,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分类评价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建立与完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BKCI)等索引数据库及学术“全评价”理论的构建中,我校信息管理学院和校图书馆密切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来了突出贡献。指出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最难要求,相信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一定能够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引新的方向,为高校图书馆积极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带来的挑战带来新的解决之道,助力高校图书馆新时代的成功转型。

    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教授指出,当前教育部对教指委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寄予了殷切期望,就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来说,即是期望能够对高校图书情报工作、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起到很好的参谋、咨询、指导和推动作用。陈教授认为当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极不平衡,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既是个难题,也是个大题。在业界纷纷思考、践行转型发展之际,高校图书馆的内涵也有所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用长远的、战略的、动态的视角去考虑未来几年图书馆的规划、目标、定位。最后,借荀子的一句话“善学者究其理,善行者究其难”与各位专家共勉。

    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霍瑞娟研究馆员在致辞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八位老专家的回信中特别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是习总书记首次对图书馆专业、专门作出的重要论述,也体现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随后,介绍了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的经验,指出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和指标从服务效能、业务建设、保障条件三大方面进行设计,契合公共图书馆发展要求,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认为在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方面,虽然相关工作也在开展,但尚未形成全国参与度比例较高的格局,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集结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转型。

    南京大学图书馆程章灿教授首先介绍了南京大学图书馆积极探索利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工作的主要思路和创新举措,认为在高校图书馆融合发展的今天,如何建设好一流的学术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是所有高校图书馆人共同面临的难题,也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的质量评价体系显得非常重要,建设一套符合当前图书馆发展需要、引领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为当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把好脉,而且可以成为促进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动力,为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指明方向。希望通过这次学术会议,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交流学术思想,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质量评价研究在内容评价、效用评价方面有所突破,全面推动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同时表示,江苏省高校图工委和南京大学图书馆,作为利益相关者,愿意积极参与、共同探讨,探索建设高校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体系,以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迎春教授指出,这些年信息管理学院发展迅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同图书馆专业的发展、积累、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校的图书馆专业追根溯源,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见证了中国现当代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见证了文化发展不断进步的成就,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一级学科的发展和成就。目前,图书馆专业在叶继元教授的带领下,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交流与共享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成就。随后,指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课题是我校的亮点工程,也是信息管理学院大力支持的课题,该课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需求和研究基础,相信通过与会专家、学者、馆长们的大力支持,这个课题一定会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再立新功。

  •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会分别由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教授、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新才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刘兹恒教授作了题为《国外图书馆评估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的报告。从图书馆评估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谈起,先后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图书馆的评估实践以及ISO11620:2008指标体系,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各国的主要经验和启示:评价过程多元参与,评估与目标、规划紧密结合,评估重点逐步从投入保障向产出及成效转移,灵活应用各类调查统计方法及工具,重视对评估工作的规范指导。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估存在的问题,即未建立周期化的评估制度,评估信息采集与评估主体缺少读者参与,指标设计备受争议,评估信度与公开度不高。在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方面,指出,每一项专业化实施的评估都需要明确评估的对象与内容、评估的目的与功能、评估主体与评估者、评估标准、评估的方法与程序,这与叶继元教授所提出的学术“全评价”理论体系深度契合,强调只有利用“全评价”的思想来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图书馆的评估才能全面而科学。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柯平教授作了题为《推动高校图书馆评估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报告。明确指出图书馆评估在促进图书馆管理、推进图书馆重点工作、指引图书馆发展方向过程中所起到的标杆、引擎、导航作用。认为推动高校图书馆评估需要把握六大关键问题: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经验、探讨评估的功用及事业发展的规律,推进高校图书馆评估的政策制订,明确评估主体、发挥高校图书馆行业组织的作用,研制适应新时代的高校图书馆评估标准体系,创新评估方法手段、建立评估系统平台、实施信息化评估,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周晓英教授作了题为《图书馆网站服务评价》的报告。基于对医院网站评价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图书馆网站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及图书馆网站服务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分享了图书馆网站评价的理论和经验。具体而言,依据信息构建理论和ServQual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基于信息内容、服务功能和信息构建三大模块,从有形性、可靠性、回应性、保证性、体贴性五大维度开展融合评价。并以纽约公共图书馆网站为例,介绍了图书馆网站评价的具体内容,指出我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全面覆盖性不够、分类标准不一致、外观表达不够好、内容缺乏科学的组织等方面。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研究员作了题为《智慧图书馆的功能评测与服务评价》的报告。从介绍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服务特征、服务类型出发,提出智慧图书馆的评估内容包括功能评估、性能评估、绩效评估、体验评估四个方面,评估方式包括客观评估、主观评估、内部评估、外部评估,评估框架可参考等保评估、SLA等规范。并指出,统一标准、开放开发是智慧图书馆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高凡教授作了题为《高校图书馆统计现状及问题》的报告。介绍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四个渠道,即教育部的《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报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系统及各省的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统计平台。详细讲解了这四个渠道的统计指标、方法的设计与演变。从中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具体体现在统计渠道、统计时间、统计指标、统计标准、统计目的等方面。提出开展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五个建议:明确统计目的与指标设定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搭建方便易用的统计平台,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加强对统计结果的应用。

    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唐承秀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对高校图书馆评价指标设计与办馆导向的思考》的报告。首先,指出开展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的意义,即从图书馆自身维度来说,可以通过评价工作查找瓶颈和短板,了解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态势,证明自身的价值,得到相关支持,对标比超寻找差距,谋求新的发展等;从高校管理者的维度来说,通过评价工作可以考量投入产出,分析运行绩效,进而推动图书馆事业得到螺旋式上升。其次,结合海南模式、本科教育评估、ACRL评估项目等国内外典型实践案例,分析了这些实践给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带来的启示,例如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质量保障体系,重视定性指标,强调证据和证据的质量等。最后,从多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提出了建议:界定评价的范围,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注重与国际图书馆评估发展接轨,评价结论形式宜以报告形式呈现,可通过试评价不断完善指标体系,以及注重吸取公共图书馆评估的经验和教训等。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郭晶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大学图书馆学科分析服务的主要问题》的报告。首先从国家层面、教育部层面、大学层面分析了学科分析服务的价值与作用,指出利用成果数据及文献/科学计量专业优势开展学科服务分析,是发挥参谋作用,推动学科服务转型深化,深度融入学校高质量建设发展的契机。其次,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分析服务的经验,从中剖析了目前学科分析服务存在的五大问题,即规范缺位问题、数据精度问题、信度与管理问题、分析深度问题、分析难度与专业度问题。最后,指出学科分析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均需要提升,要持续训练学科分析服务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能力、情报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学界、业界应携手加强方法论研究与突破,诸如建立健全可测度绩效的管理技术和服务规范,建设可靠可信、具备实际服务能力的数据管理平台,建立能够检验分析结果有效性的方法、机制等。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教授代表其课题组作了题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以及统计与评价系统构建》的报告。“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课题是图情学A+学科亮点项目,整体研究目标是以高校图书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重点,配合高校“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达标评价、自我评价、特色评价、诊断性评价、等级评价、卓越评价、横向评价、纵向评价等),以改进图书馆工作,应对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对图书馆的挑战和成功转型,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相应条件和保障。“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以学术“全评价”理论为核心,吸取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合理内核,针对中国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三面三力(支撑力、管理力、效应力)”,构建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高校图书馆工作内容、效用指标的呈现,并通过统计与评价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专家评审、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及评价结果发布等操作。叶继元教授指出,目前课题组已经初步拟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统计与评价系统,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并采集部分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数据展开评价实践。最后,提出了4个方面的问题,即“以何种方式合作开展具体评价?”、“先进行哪种类型的评价?”、“如何建立动态专家库?”、“如何建立与完善统计与评价制度?”,供与会专家、馆长们思考和讨论。

  • 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会由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邵波教授、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罗钧研究馆员主持。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郑德俊教授代表课题组向大会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围绕设计目标与定位、设计思路、参考来源、指标分类、指标内涵等多方面对三面三力(支撑力、管理力、效应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解释,就馆藏如何归类、数字参考咨询工作如何特显、其他指标名称如何更加科学规范、数据如何采集等方面的问题,诚恳呼吁与会专家提出相关意见,帮助课题组修正和完善指标体系。

    东南大学图书馆袁曦临研究馆员作为课题组代表发言,指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旨在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成功转型起到推动和引领作用,而非简单的业务梳理和统计。该体系中设计了不少的定性指标,希望通过描述、案例的方式来体现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和成效。此外,对参考咨询活跃度、综合服务质量、同行美誉度、用户满意度等指标设计目的、思路及具体涵义作了详细介绍。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欧石燕教授从评价数据采集模块、统计分析模块、结果展示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四大模块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系统”作了详细介绍。评价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定量数据采集(支持线上填报和离线导出导入)、定性数据采集(包括专家在线打分、离线导出导入等)、系统自动爬取数据等。统计分析模块是通过机器自动处理分析等实现对定量、定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展示模块包括用户浏览和检索功能,可展示图书馆基本信息、综合评价结果、特定指标评价结果、一定时间内的指标评分变化趋势图等,支持按区域、类型、评分、时间的结果排序。系统管理模块分为图书馆用户、专家用户、普通用户、系统管理员四类。欧石燕教授同时指出,该系统尚未开始实施,希望与会专家多提宝贵意见,促进评价系统进一步的优化、完善。

    江苏海洋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管王启云副研究馆员梳理了国内有关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经验,指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加快制定指导性文件、制订指导性标准规范,做好现有规范、标准的宣传推广;二是的放矢,循序渐进,立足实际,分级分类,可繁可简;三是未雨绸缪,任重道远,进一步重视《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加快推进《规程》落地。

    北京超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艳鸣在发言中肯定了“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非常新颖,同时提出几点建议:在二级指标中增加“服务力”;指标基本概念的界定要清晰、明确,并有相应的计算方法,例如新技术新颖性、馆藏指标等;“管理力”中有些指标、概念要与时俱进、体现全新的概念,例如,“馆  藏”不仅要包含纸质馆藏,还应包含全媒体馆藏,“外借”、“进馆”等概念也应扩展到全范围的服务领域;参考咨询服务指标占比过大,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分类评价等。

    江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顾烨青在发言中表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具有非常好的导向性,在具体实施层面建议跟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等其他数据填报系统及平台衔接起来,减轻填报工作压力。在具体细节方面提出:“专职馆员年均原文传递量”应增加原文传递满足率、响应速度等指标;“数字资源下载次数”指标应考虑到学校体量作人均、篇均统计;针对“用户满意度”指标,应在评价系统里增加用户入口,体现成效评估。最后指出,有关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规范、标准的缺失,给评价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新才教授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表示了大力赞赏,认为该指标体系所提出的“三面三力”、参考ISO国际标准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做法可圈可点。同时,指出几方面的具体意见:在“支撑力”指标中,对新技术的体现不足;从可操作性上来说,有些定性指标(如新兴服务技术适应性)偏大,不够细化;可借鉴事实数据库中的一些指标,增强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小兵教授提出几点建议:查新服务、专利分析等相关工作不具有全面性,不宜开展全面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级别的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分类评价,评价过程中既要考虑量,又要考虑质,既要考虑总量,又要考虑人均、篇均等;指标体系应将“领导重视”作为首要指标;评价指标应体现重点学科保障率;应将“与读者互动”作为加分项。

    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乐副研究馆员指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挥棒,一个好的指标体系可以起到正向的导向作用。开展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首先要明确评价目标,通过评价促使图书馆明确自身差距和前进方向,要注意“导向性”、“前瞻性”的考量。在可操作性方面,“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应明确指标概念和计量方法;在评价对象方面,应开展分类评价,并分类设置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方面,应明确每个指标的权重和综合计算方法,以及评价结果形式(是以评分、评级还是其他方式?);在具体指标方面,指出应以“空间多样性”代替“座位数”。

    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田稷副研究馆员针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提出了几点意见:高校图书馆评价内容多种多样,需要通过分类评价来体现;一些技术类的指标颗粒度较大,有关知识服务、数据服务的相关指标应该有所涉及;指标的概念、范围的界定应尽可能的清晰,避免交叉、重复;有些指标在设计时应考虑到政策变化的影响;指标体系设计时要区别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研究馆员顾健指出:高校图书馆发展极度不平衡,就开展评价来说,分类评价也未必能解决问题,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要摆正评估目的,强调“改进式”评价,淡化“评优式”评价,考虑好如何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弄虚作假现象;评价结果应该是双向的,可使用、可比较;指标体系在设计时可以参考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相关评估标准。

    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储节旺教授认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比较系统、全面,但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指标体系设计要遵守“SMART”原则;指标的概念和内涵需要进一步明晰,如“馆藏”,“总人数”等;“综合服务质量”可单独作为二级指标;“参考咨询”与“科研”、“支持”相关指标有所重复;一些指标应有适应性和包容性,不仅要适应不同图书馆,还应适应未来的图书馆发展,如“新媒体”相关指标;图书馆安全管理、文献资源采购、意识形态把握等方面的指标也应包含进去;在评价实施前,应先进行专家论证,形成共识。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钱军研究馆员指出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考虑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与学校规划的契合度,考察图书馆是否融入到学校的发展定位当中。

    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馆长陈亮研究馆员指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同其他填报数据系统的衔接非常重要;建议在“参考咨询活跃度”的下位指标中加入“阅读推广”相关指标;在具体评价实施过程中,可先开展试点评价。

    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黄建年研究馆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增加“学校关注度”指标、“经费稳定性”指标、“资源便利性”(或“可获得性”)指标、“创新、创业、就业支持”指标、“社区服务”几个相关指标;加强有关服务特色、资源特色的呈现;尽量避免评估周期过长,可按照高校图书馆实际需要,按年度、按专项进行评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高丽梅研究馆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增加“员工素质”相关指标;规划和建立指标体系标准,要与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的相关标准相对应;“新媒体平台中关注度”的对照对象模糊,要明确考量目的和对象;评价结果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才能真正发挥评价作用。

    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罗钧研究馆员表示全力支持叶教授团队的研究,南京大学图书馆将首先填报评价系统。同时指出,本次会议是叶教授团队首次提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方案,指标体系还需继续完善,通过本次会议研讨以及后续持续的研究、打磨和优化,必将促进整个评价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推广。最后,预祝叶教授团队的“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课题越来越好。

    最后,叶继元教授作了大会总结,强调各位专家、馆长在短时间内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对与会专家表示了感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回应:一是在评价主体方面,指出在当前形势下,以学会、图工委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来组织评价,可以说是较好的评价方式。二是在评价目标上,和评价客体方面,课题组强调二者相结合,强调评价目标具有多元化。在评价客体上需分类对待,如何分类,与评价目的紧密相关。既要考虑到所有高校图书馆参加的普适性评价,也要考虑到专项评价、诊断性评价等多种形式。会上所讨论的“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是建立在所有高校图书馆共性基础上的,考虑到其普适性,希望对大多数甚至所有图书馆都能有导向作用。后续还将经过一轮轮、一次次的专家论证、测试、纠错,最终形成符合大多数同行意见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三是在评价标准和指标方面,梳理了专家们意见较为集中的有关“服务力”是否单列、统计数据数量、领导观念、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标准和指标,指出在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基础上,课题组将会进一步思考指标体系的交叉性、重复性、指标维度、指标数量、可操作性等问题。四是在评价制度方面,课题组将认真吸收专家们提出的有关建立制度、标准、规范方面的意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

    经过一天的研讨,明确了发展方向,凝聚了共识,为顺利推进下一阶段工作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代表们纷纷表示,这次会议主题明确,抓住图书馆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参加这种务实的、聚焦某个重要专题、规模适中的研讨会收获很大,这样的会议今后值得倡导。(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陈文娟执笔,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