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传承创新服务育人的知识信息中心——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刘延刚教授采访校长李树勇教授访谈录

纪念高校图工委成立40周年  大学图书馆馆长采访书记/校长访谈录

 

图书馆是传承创新服务育人的知识信息中心

——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刘延刚教授采访校长李树勇教授访谈录

 

 

图1 刘延刚馆长采访李树勇校长(右)

 

   刘延刚馆长:李校长好!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在我的记忆中,您是非常重视图书馆工作的校长,您从川师大来履职校长不久,就带客人来参观图书馆,四年来,您经常深入图书馆明查暗访,关注指导我们的工作,每年的读书节您都亲临致辞。请问:图书馆在您心目中是什么位置?

   李树勇校长: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有一名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高校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图书馆是知识文献信息中心,地位作用非同小可,大学传统办学理念中有“三长治校”之说,就是说图书馆长与总务长、教务长有同样的治校作用,我校新校区图书馆单体面积就有39000多平米,这在西部地方高校中是为数不多的,也是我校的两大地标之一,足见在设计之初我们就非常重视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柱和三全育人的重要平台,我理解图书馆的位置和功能至少应该是一个中心、两大平台、三大功能:图书文献信息中心、学科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要发挥传承文化、创新知识、服务社会之重要作用。

   绵师四年,见证了学校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包括图书馆的进步。与时俱进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用心服务,读者第一”,到“传承创新,服务育人”,图书馆的工作理念在不断改进,这些年,图书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满足学科专业建设之需,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你们依托读书节,还结合绵师实际,开展特色多样文化活动,如打造“书香绵师”。发挥墙体空间作用,打造“传统文化墙”“数字资源简介墙”,举办“文字的起源”板画等一系列活动,形成绵师特色的图书馆文化。此外,你们在平武的垭头坪村共建“乡村图书馆”,给凉山州金阳县马依足乡中心校捐赠图书,与绵阳市图书馆共建“社区图书馆”和“城市休闲书吧”,充分展现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责任。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希望进一步努力。

   刘延刚馆长: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拥有较多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生态体系中,地方高等学校占据了绝大多数。全国2700多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比超过了95%。跟国家部属高校相比较而言,地方高校的整体实力与之相差较远。起点低、经费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建设和服务质量。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图书馆该如何寻求发展?

   李树勇校长:图书馆与高校可以说是部分与整体、心脏与身体的关系,高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图书馆的工作,图书事业的发展也要依赖于高校本身的整体实力。与部属高校相比,我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图书资料保有量也有不小差距,但图书馆的作用不会变,图书馆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主体地位,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所需应用型人才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建好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育人功能,服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坚实支撑。

   办好图书馆,我认为我们要做好顶层设计,依据本校的办学特色,想好图书馆应在哪些方面给予支撑和服务,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实施,做好“精准定位”。

   “十四五期间,是我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时期。学校确立“12345”办学思维、“3242”行动布置和“三步走”战略目标,图书馆要围绕学校战略部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客观上,我校图书馆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在内涵建设上更应该“精准定位”,在资源与内涵建设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围绕我校的申硕攻坚和专业认证这两项重要工作强化图书资料建设,而非盲目追求文献的“大而全”。缺少定位与特色的图书馆将是“事倍功半”。不能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的图书馆一定不是好的学校图书馆。

   如在图书采购方面,既要在目前已形成的购前在全校范围内征集书目,现场组织“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在图书馆网站上也在全年开通图书荐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院系和科研机构,采取问卷、访谈、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申硕、专业认证院系以及优势学科的带头人、教授、科研团队等重点服务对象,准确了解他们所需文献的类型、主题,了解资源使用习惯,强化分类采访意识,保全基本文献,补充特殊需求文献,揭示重点学科文献,以学科建设为目标精准采购并切实推行读者决策采购;深入调研分析优势学科的核心期刊,分析文章的参考文献来源、主体分布、关联核心作者等,挖掘适应一流学科的文献需求;重点保障数字资源特别是外文电子资源建设,深度挖掘网络信息资源,以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并为优势学科的信息提取构建完备的专业学科资源服务体系。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较好支撑学校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手段实现馆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以弥补经费和资源的不足,提升申硕、专业认证及优势学科文献的保障率。

   刘延刚馆长:计划不如变化,权变才能通达,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高校延期开学、图书馆闭馆,常规的服务模式被打破,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服务模式,疫情期间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您还有印象吧?您认为面对灾情和突发事件,图书馆应该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李树勇校长:去年新冠疫情的发生,对世界、对中国是一次大考,对各地各单位是一次大考,对图书馆工作也是一次检验。一年多过去,记忆犹新。在全校一盘棋统筹下,图书馆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你们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立“图书馆阅读战疫,服务在行动”,施行文献传递微信群和QQ群二十四小时服务,开展了电子资源绿色直通访问服务,开展“以读攻毒”线上线下结合的读书节活动,整理编辑并上线了“绵阳师范学院教材教辅资源库”,并成功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线上培训和学科竞赛活动,做到了“闭馆不闭网,服务不打烊”。在特殊时期坚持服务,展开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师生宅家科研和教学、为师生网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但与高水平大学相比还做得不够,今后还应该多多学习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特别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挖掘功能上下功夫,在学科服务上下功夫,打通线上线下,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好特殊情况下的创新服务工作。

 

图2李树勇校长读书节致辞

 

   刘延刚馆长: 据美国、加拿大与德国等 125 家学术图书馆机构组建的图书馆研究学会联合发表的《战略构想与设计:拓展与升级》报告中指出,“未来高校图书馆将不再是大学知识与资源的提供者,而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有影响力、资源最丰富的学习与科研伙伴”,“应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建设将会从为个体、学科提供服务,转向为学科发展和科研战略提供服务,其定位依据高校办学目标、需求而调整”。

   其中,图书馆的建设与升级要有充分的前期调研,明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决策支持的具体要求,依据相关研究的大量数据,进行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完善或改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科研与教学,未来的图书馆馆员不仅拥有文献计量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各类信息情报收集、整理与评估的能力,还应该具备各类学科相关知识结构与学科深度分析能力,建立与各类学科的关联,将知识层面的供给上升为情报供给。

   而现实是,图书馆员数与高校在校生数的增减呈现出严重的不协调,导致信息资源的供给能力无法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再加上现有的馆员队伍存在着年龄老化和非专业化等不合理的结构,导致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的弱化甚至边缘化。就我馆而言,馆员人数仅有42人,且年龄结构偏高,专业化程度较低,人员不足,已严重影响图书馆的作用发挥,队伍建设存在严峻挑战。您认为应该怎么应对这种挑战?

   李树勇校长: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图书馆员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图书馆员素质、能力的高低,对图书馆作用的发挥有极大的影响。图书馆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图书馆员的培训培养,与时俱进,打造适应时代新要求、过硬的图书馆员队伍。当然,我校图书馆馆员队伍还存在着人数偏少、年龄偏高、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等问题,这对图书馆作用发挥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关于图书馆的人员数量与结构问题,学校高度重视。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几支队伍都不可或缺,学校已将图书馆队伍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纳入学校人才引进总体安排,通过引进、校内调整增加和优化人员结构,当然,这些人员到岗后,图书馆要严格要求,加强培训、培养,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业务水平和能力,发挥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育人作用。

 

图3 校长书记参加学术研讨会

 

 

(责任编辑: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