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大学的“文化之场” ——哈尔滨理工大学初田辉馆长采访刘侠校长访谈录

纪念高校图工委成立40周年  大学图书馆馆长采访书记/校长访谈录

 

图书馆是大学的“文化之场”

——哈尔滨理工大学初田辉馆长采访刘侠校长访谈录

 

图1 刘侠校长(左)在图书馆党史阅览室接收初田辉馆长的采访

 

   初田辉馆长:刘校长,您好!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话曾鼓舞了一代代的图书馆人。那么在您心目中,您是如何认识大学图书馆的呢?

   刘侠校长:博尔赫斯不仅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从他诗意的语言中可以体会他对图书馆真挚的情感。的确,对于每一位“读书人”来说,谁又能不爱图书馆呢?尤其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嗜书、爱书、敬书”的文化传统,图书馆自然也是每一位喜欢读书的中国人心中的知识天堂。但作为学校机构组织的一部分,图书馆就不能仅仅是为爱书之人提供书籍的地方,更应该是集知识教育、精神教育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有机体。

   从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来看,要重视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功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教育时反复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明确提出:教育要以树人为核心,“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教育在兹,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教育的范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碎片化、政治极端主义和突发疫情引发的不确定性日益增长,使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如习总书记在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所言,“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就在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擘画2050年以后世界教育的愿景。其中之一便是要培养集体的性格和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人际关系,让个人主义的自我文化成为过去。可以看出,未来教育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科学育才”,更要重视“文化育人”,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更好地融入世界,共享美好的生活。相应的,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化主阵地大有可为,更要发挥关键作用。

   初田辉馆长:一直以来,文化功能都是图书馆的核心功能之一。您这里提到教育范式的转变,对大学如何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认为大学图书馆应如何紧跟时代,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呢?

   刘侠校长:图书馆应该是一所大学的“文化之场”。场域这个词,在当代的学术话语中,除了指具体的场所,更指涉无形的氛围,或言一种集体的“气场”。正如教育学家所言“办大学就是办一个氛围”。用涂又光先生著名的“泡菜理论” 进一步解释: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汤,校园环境好比泡菜汤,它深刻影响着浸泡于其中的学生。毫不夸张的说,想看一所大学“泡汤”做的如何,就看一看它的图书馆。具体而言,我所期待的大学图书馆在文化育人的工作上应做好 “三活”。

   一是让文献中的知识“活”起来。当前,社会知识环境已改变,大学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也迈进一个新时代。学校师生面临的不再是知识资源的稀缺问题,而是知识过剩、同质化以及无孔不入的信息推送所带来的知识焦虑。因此,图书馆必须建立新的知识场域,一方面,以学科、研究主题或兴趣为切入点,重新整合与布局文献资源;另一方面,将数据管理与智慧管理融入到知识管理中,为师生提供便捷的线上资源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知识交流的空间。新的知识论强调,知识只有在特定的场域被利用才有价值。因此,为师生提供新技术的体验空间、知识交流与创新空间、有智慧的情景服务,从而实现图书馆工作由“静”到“动”,由学习空间向知识交流场域的转型。

   二是让大学的精神“活”起来。新时代的大学生正以多元、个性、自由等消解着对群体的融入感与归属感,面临着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的风险。此时,在教室与实验室之外,图书馆特有的文化属性,使其肩负着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提升大学凝聚力的重要使命。图书馆要讲好理工学人的故事。历史上我们有王大珩老校长的“大珩精神”,今天我们有众多优秀的团队和教师,一脉相承的理工精神就在理工人刻苦求精的科研与教学生活中。因此,图书馆不仅要重视搜集与整理文库等资源,更要深挖其中的故事、丰富表现形式。以文库建设为契机讲好大学的故事,通过阅读活动构建共同经验和集体记忆,增强师生的集体认同感与向心力。让一所大学在绵延的历史中“活”起来,让大学精神文化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并真切地浸润学生灵魂。

   三是让中国的文化“活”起来。毋庸置疑,文化育人的根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之后大学的第四大职能,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近几年,我校图书馆陆续开展经典诵读、读书沙龙、汉服表演、书法大赛等多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收效良好。随着古籍普查与保护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图书馆正将古籍和民国文献列入到特色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这对学校的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大有裨益。除内容所包含的史料价值之外,古籍资源载体本身就是更重要的文化遗产。图书馆需开动脑筋,在保护的基础上,解决再生性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将其中灿烂的中华文明以更积极、亲和与可持续的方式融入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这将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及文化创新意识,从而提升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图2 刘侠校长(左)考察图书馆特色资源中心

 

   初田辉馆长:学校即将发布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充分肯定了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您提出的文献知识、大学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三活”观念,您认为图书馆要通过哪些改革措施推进文化育人工作?

   刘侠校长: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一所大学也是如此。只要时刻将文化育人放心上,落实处,坚持不懈,“书香校园”的建设成果自然也会显现。当下,图书馆要遵循发展规律,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立足学校的战略目标和历史特色,牢牢抓住自身资源和周边的机遇,切实与稳步推进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工作。

   以技术驱动服务,适应时代的新需求。我将技术与服务比作弓与箭的关系,只有技术更新及时,应用张弛有度,服务才能更精准的满足师生的需求。大学图书馆已将未来定位于知识交流的场域,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文献服务将被数据服务所取代。在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员要借助“机器、技术和数据”武装自己,不断拓展和提高对师生需求的感知能力,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更便捷优质的文献、信息和知识服务,推进学校知识交流的生态环境建设。

   以关键要素转型,完善图书馆文化场域的建构体系。每所大学都是在不同的历史、地域与机遇中发展,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历史见证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成长,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图书馆要结合自身条件与实际情况,通过资源、人员与管理等关键要素的整合与转型,以学校各类特色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序化与开发、象征化与仪式化等措施,积极参与到学校文化记忆的建构之中,形成有特色、有生命力的图书馆文化保存与服务体系。

   以合作推动创新,实现图书馆文化育人的多元共建机制。图书馆文化育人服务创新的关键在于多元化的合作。藏书、文库与古籍等馆藏资源的激活与开发,阅读推广工作中的展览、讲座、表演等活动,学科服务、知识产权、数字人文等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科研团队、院系机关、学生社团,以及社会公益组织、文化机构和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协作。可以说,国内外许多高校图书馆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文化融合等方面跨界工作已成为新常态。我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寻求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多元合作,以创新服务促进图书馆文化育人实践产生更大的合力,彰显图书馆文化育人服务的价值。

   初田辉馆长:感谢刘校长,您对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的全新解读,使我们对图书馆在学校育才、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与支持下,图书馆人必会不断努力,夯基础、求创新,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功能,使学校的文化之场充满活力。

 

图3 刘侠校长(右)在图书馆自习室关心学生学习情况

 

 

 

(责任编辑:支娟)